乡土行纪|第四辑:富圩鸟集·文化图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持续的文明,让我们国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地。万里长江、千年冲积、围垦拓田、万鸟啭啼,孕育了崇明中兴富圩人与自然共生的文化底蕴。
8月20日,【沪派江南】乡土行纪“富圩鸟集·文化图鉴”活动在中兴镇富圩村自然中心正式启动。“沪派江南”崇明区中兴富圩风貌单元“三师联创”工作团队骨干与镇主要领导悉数出席,由同济大学团队特邀的来自英国的重要生态及设计专家黛莲娜 伊奥西弗娃(Deljana Iossifova)和尤利西斯 森古帕特(Ulysses Sengupta)也饶有兴趣地与当地村民代表及其他社会招募人士共同参与全程。大家在烈日下参与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共话愿景、共谋发展、共绘未来。
| 一人一生 一副扁担 |
启动活动以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的方式正式开启。一行人在胜利村扁担戏基地,拜访了崇明扁担戏的第三代传人——朱雪山先生。朱先生带我们走进扁担戏展览屋内,玻璃橱柜里陈列着他一生所致力的扁担戏表演的相关事迹报告与新闻,橱柜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木偶。扁担戏艺术魅力的非凡体验,让参与行纪的观众看得津津有味、流连忘返。竖起扁担撑开一米见方的小戏台,五个手指控制各种人物的动作,脚踏锣鼓,手脚并用,一个人便是一台戏。锣鼓点频频敲响,一声吆喝,肥头大耳的猪八戒、手持金箍棒的孙悟空和慈眉善目的唐僧便展示在观众面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年过花甲的朱先生一人一生一副扁担,酷热之下,汗水流淌,演绎着对扁担戏一辈子的坚守与热爱。
| 竹编织梦 百鸟归巢 |
一行人继续来到北兴村,一览竹艺老人王志安的竹编作品。栖息的候鸟、翱翔的老鹰、爬行的螃蟹、贪睡的猴子、开屏的孔雀、耕作的牛羊,78岁的老人和他的乡间手工艺品展厅让崇明万物生灵在此活灵活现。总是沉浸在自己艺术世界里的他,当谈起自己的作品变得兴奋、健谈起来,不断向我们介绍竹编鸟的编制过程。王志安老先生多个作品被收录在东滩鸟类保护区,如今上海东滩申遗成功,王志安老先的竹编鸟也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遗产文化的独特艺术名片。
| 芦花蒲鞋 温暖记忆 |
在富圩村自然中心,芦花蒲鞋传承人张碗珍正现场制作芦花蒲鞋,并为大家讲述芦花蒲鞋的历史。芦花蒲鞋之所以如此暖和,是因为它使用了崇明土生土长的材料:稻草和芦花。芦花晒干后搓成花绳制作鞋底,外加船形鞋帮,厚实大方,是崇明人记忆中的“雪地靴”。当地村民说,芦花鞋承载着他们众多儿时的记忆,芦花采下,阳光晒过,那段往事映入眼帘,充满了妈妈的温暖。
| 鸟哨守护 东滩精灵 |
背靠水田漠漠,遥望蓝天辽阔,金伟国,东滩湿地上的“金哨子”,竹哨声响,清脆之音,以假乱真。从一名捕鸟人变成护鸟人,金伟国为我们讲述他与鸟这一生的羁绊,他的一生就像是一部崇明人鸟共生的历史写照,记录着捕鱼为生、捕鸟为生的那段历史,也续写着如今生态保护的新篇章。如今的金伟国能用鸟哨发出三十余种鸟叫声,通过鸟哨吸引鸟类,帮助东滩鸟类保护和研究工作。城市仍然喧嚣热闹,滩涂依旧嘤嘤成韵,大家也拿起竹哨感受这哨声独特的魅力,感受人与鸟共生共存的和谐画面。
行纪活动的最后,在面对面与遗产传承人深度交流和亲身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给我们的文化冲击力后,大家围聚一堂,亲手绘制了中兴富圩风貌单元的文化长卷,书写非物质文化遗产图鉴,共绘中兴富圩美好蓝图。
行纪活动,让我们看到传承人一生的守望与坚持,也了解到了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的困难与诉求,新建一个新的展示馆、艺术工作室,设计一组围绕非遗的文旅产品,申报纳入更高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小小的期盼,承载着大大的梦想。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充分体现了公众参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的重要性,大众参与文化、了解文化、尊重文化、弘扬文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大众,回归于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