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极地科学与技术发展,展示我国极地考察40年学术成果,8月10日,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和中国海洋学会联合主办,太原理工大学和山西省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共同承办的2024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在山西太原隆重开幕。
极地科学学术年会是全国极地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的最高级别会议。本届年会以“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大会发布《南极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十二年发展纲要》(以下简称《发展纲要》),邀请专家学者作主题报告,为《极地研究》青年优秀论文颁奖。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刘顺林出席并主持主议。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王宏、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汤志平、中国海洋学会理事长陈连增、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沈兴全出席并分别致辞。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沈君,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卫英慧,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姚青林,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李金碧,山西省科学技术厅一级巡视员张克军等出席。
年会开幕式上,正式发布《发展纲要》。《发展纲要》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组织编纂,太原理工大学牵头,联合中电科十八所、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2家相关领域团队共同编制完成。《发展纲要》立足国家极地战略重大需求,为南极清洁能源装备、系统、运维等关键技术研发提供方向指导,建立健全南极能源清洁利用技术体系,为我国率先建成世界领先的南极科学考察清洁能源供给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次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李家彪作题为《中国极地科技前沿与挑战》的报告。报告系统介绍了南极和北极前沿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结合第5次国际极地年和第4次北极研究计划国际合作,以及国际主要极地科技强国的国家极地科技战略,总结了我国近10年来在极地基础科学优先领域和环境观监测等方面的重要进展,特别分享了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利用“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围绕北冰洋洋中脊扩张速率及地壳结构开展的一系列密集冰区冰下探测工作以及在《Nature》上发表的重要成果。在此基础上,围绕极地关键技术攻关,提出极端环境进入与驻留、立体观监测,以及无人装备和深冰深海钻探等方面的潜在需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凌文作题为《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创新实践》特邀报告,围绕中国能源的转型压力以及氢能发展的问题破局进行了深入交流,探索氢能在多种场景下的高效、安全利用新模式,研究“制—储—输—加—用”全链条发展的创新应用生态,对推动氢能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展望了氢能在南极的应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孙友宏作题为《极地冰下地质科学钻探新进展和展望》的特邀报告。报告围绕极地冰下地质钻探科学目标、国内外新进展和未来规划,系统梳理国际冰下地质钻探技术、装备及工程目标,详细介绍我国冰下地质钻探技术装备研发进展及南极现场应用情况,提出下一步围绕东南极关键区域继续开展冰下地质调查研究,有力提升我国极地冰下地质研究水平。
太原理工大学校长孙宏斌教授作题为《极地清洁能源利用技术:探索与展望》的特邀报告。报告围绕极地清洁能源利用技术重大意义与核心挑战,重点分析了在极低温、极强风、极昼/夜等极端环境下清洁能源利用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核心技术需求,并分享了太原理工大学在该技术领域的主要进展与成果,展望了极地清洁能源利用未来发展路径与方向。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李传金研究员作题为《极地冰冻圈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同位素证据》的青年报告,介绍极地地区气候和环境变化、我国主导的PANDA断面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研究获得的重要进展。
本次年会设置极地冰冻圈与气候变化、极地海冰与海洋过程及其气候效应、极地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及其天气气候效应、极地测绘与地理信息、极地固体圈层演化与效应、极地生态系统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极区日地相互作用和天文观测、新形势下极地战略、政治与法律问题、极地特种装备与探测技术、极地国家野外站发展论坛、极地数据共享与国际合作、极地样品的科学管理与科普传播、极地航行与装备创新论坛、极地医学研究和医疗保障和极地清洁能源发展论坛等15个专题,超过350个口头报告。
参与极地考察的全国各高校、研究院所的千余名代表参加这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