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法治网
用户登录 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所在:首页 > 矿业管理

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 破解县域经济发展难题

时间:2024-08-09 19:32:16      作者:佚名    来源: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产业强,则县域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7月31日,2024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召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在会上表示,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区域经济布局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连接点,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全国1865个县、市、旗,贡献了全国37%以上的GDP,39%以上的第二产业增加值,46%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带动和保障作用。

  当前,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但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县域产业整体基础相对薄弱,工业发展层次相对较低,新型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地区间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比较突出,城乡间发展的差距仍然较大。”张立坦言。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新起点,如何破解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难题,走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发展县域新质生产力,需要从哪些方面重点发力?怎样才能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筑牢县域制造业的根基?

  保持县域工业占比稳定

  “县和县级市作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县域经济、县域工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指出,近年来县域经济中工业占GDP比重却过早过快下降。“据估算,2010年县域经济中工业占43.6%,高于同期全国的40.1%。2020年,也就是10年以后,县域经济中工业占比为34.6%,降低9个百分点。虽然高于同期全国的30.8%,但十年间的下降仍然是非常明显的。”

  究其原因,李毅中分析道,在认识和政策上存在脱实向虚的趋向;一些县域工业发展质量还不高,在产业结构、生产要素、品牌质量、协同发展等方面还有不少差距;在去产能、治理污染等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过急、过多一刀切的现象;外资撤走,部分民企减产关闭或外移。

  “要保持县域经济中工业占比基本稳定,加大县域企业的改造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把县域工业发展壮大。”李毅中表示,遵循国家和地区的中长期规划,服从服务于经济大局。县域工业要深度嵌入当地城市群、都市圈的产业体系中,与当地的主导产业相配套。

  此外,将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成区域经济支柱,根据当地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产业基础、市场状况、历史传承等进行差异化发展。同时注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培育优质企业体系,提升县域企业基础能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在李毅中看来,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物产,深度精细加工制造,争创品牌,满足市场需求,解决民生就业,带动产业融合,防止所谓“中低端制造业”的盲目退出和无序外迁。

  “深入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狠抓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稳住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盘。”张立同时表示,改造提升县域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新一轮大规模设备的更新,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升级,使县域传统制造业向好、向绿、向新转变,牵引带动现代产业体系焕发生机。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关于民营经济“5、6、7、8、9”的说法耳熟能详,即民营经济贡献了我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尤其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李毅中强调,县域企业以民营为主,更需要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政策,落实到县域中小企业,为其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具体而言,首先要保持政策稳定连续,提升公信力、改善执行力、增强安全感。制定政策要科学精准,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研集思广益,加强政策协调配合,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执行政策要力求落地见效,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

  其次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央企国企要做出榜样。央企国企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和骨干,国有资本要向关系到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集中。

  同时,要更好发挥国资国企的支撑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带动力。央企国企要影响带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要为民营企业营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更多的机会。要继续发挥优势,向民营企业、合资企业以及外资企业,有序开放供应链和产业链,合作共生。

  第三,要支持民营企业为保障民生、稳定社会担负重任。当今,民营经济在涉及民生的制造业中已经占了很大比重,在县域工业中消费品制造业更为突出,今后还要注重发展消费品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民生的必需品,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要关注改善个体工商户的谋生环境,把各种纾困政策落实到位。

  “民营企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体量很大,要营造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的体系,谋划协同创新布局,推动创新的平台化、数字化、生态化的发展。”科技部原党组成员、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长张景安表示,未来的世界竞争,很大程度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的竞争,县域经济要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有影响力的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在加快重大创新成果的落地转化方面,张立则认为,要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关键材料、重大装备、先进工艺等关键领域建设一批实验验证平台和中试平台,优化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布局,充分发挥县域生产制造基地的重要作用,加快重大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促进产业科技创新在县域化点成珠、串珠成链。

  创新工业大县发展模式

  论坛上,《2024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以下简称研究)对外发布,2024赛迪百强县榜单也一并出炉,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样本。

  记者注意到,研究共分六大章节,重点关注千亿县、工业大县和百强县发展特点和模式,有针对性地选取国内外县域经济发展实践案例总结经验模式,同时针对县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等重点课题提出五大发展方略建议。

  “工业大县成为县域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载体。”北京赛迪方略县域经济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德彪介绍,所谓工业大县,是以工业为主要经济支柱,具有工业规模大、工业化水平高等特征,这些地区通常拥有较多的工业企业,第二产业就业人数较多,工业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集群,对区域内或者省内县域工业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研究发现,部分县域抢抓国际国内发展机遇,依托自身资源禀赋,不断推动工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工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工业量级持续壮大。“工业大县发展模式不断创新,目前已经形成开放带动型、产业承接型、品牌引领型、创新驱动型、产业链延伸型、绿色转型型、数字赋能型等七大发展类型。”余德彪补充道。

  研究显示,2023年,千亿县总数达到59个,10个县(市)GDP超2000亿元。千亿县以全国1.2%的陆地总面积、4.5%的常驻人口,贡献了全国7.6%的GDP、1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产值、10%左右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q其中,昆山市、江阴市、晋江市、张家港市、宜兴市5个千亿县规上工业企业产值5000亿元,慈溪市、常熟市2个千亿县规上工业企业产值接近5000亿元。

  百强县成为重要增长点。百强县与“粤苏浙鲁”等经济强省在总体规模、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等指标比肩,第二产业增加值超过“粤苏浙鲁”等经济强省,“富民”与“强县”并重。百强县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24赛迪百强县

  “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已形成三大模式和四大阶段。”余德彪进一步解释道,发展模式层面,包括江苏、浙江为代表的“狼群模式”,福建、山东、湖北、四川、湖南为代表的“雁行模式”,以及贵州、山西、江西、河北、云南为代表的“狮王模式”。

  发展阶段层面,可分为爆发期、跃升期、积累期和起步期四大阶段。处于跃升期和积累期的这类县域,已具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城乡发展相对协调,经济增长稳步而持续;爆发期的县域,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具有明显的经济增长;而起步期县域发展相对较晚,经济增速有待提升。


原文链接:http://gxt.fujian.gov.cn/zwgk/xw/hydt/xydt/202408/t20240807_6498152.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