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以来,全省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积极营造比学赶超、争先奋进的浓厚氛围,在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创新、改革政策举措、强化便民利民、提升保障服务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近日,省自然资源厅公布《2024年上半年全省自然资源优秀案例》,福州、厦门、漳州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晋江、南平、龙岩等6个地区的案例入选优秀案例,本栏予以刊发,供各地相互学习借鉴。
今日刊发漳州市自然资源局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分局科学有序开展耕地恢复工作的经验做法——《以耕地为笔 绘乡村振兴发展新篇章》。
一背景情况
从“三调”数据看,“二调”以来的10年间,漳州市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耕地减少9162.09亩,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调整。科学有序开展耕地恢复工作已成为当前耕地保护工作重点,漳州市委市政府下达常山开发区耕地恢复总任务9162.09亩,2024年应完成1832亩,时间紧、任务重。
今年以来,为贯彻落实上级关于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决策部署,按时足额完成上级下达的耕地恢复任务,促进全区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良好局面,漳州市自然资源局常山分局打出系列“组合拳”,因地制宜挖掘耕地恢复潜力,有序推进耕地恢复工作。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三项机制,下好耕地恢复一盘棋
一是成立专班。成立耕地恢复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工作按时保质完成。领导小组下设耕地恢复整治工作办公室,挂靠常山分局,负责日常工作,统一指挥调度,全面推进2024年度耕地恢复整治。
二是定期调度。建立耕地恢复整治专项工作群,按照“一天一调度、一周一通报”工作要求,实行“两单一表”挂图作战,每周定期通报耕地恢复进度和排名,营造“比学赶超”氛围,加快耕地恢复进度。
三是考核督导。区效能办与督查办不定期对各管理区、社区、村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推动不力的及时约谈,工作无进展、严重滞后的,严肃追责问责,加快耕地恢复进度。
(二)聚焦三个维度,全方位推动耕地恢复工作
一是摸清底数有“深度”。充分运用GIS技术,筛选全区耕地恢复整治潜力地块,组织人员到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全面摸清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及年度变更调查中标注为“即可恢复”“工程恢复”农用地的利用现状、群众复耕意愿等,建立耕地恢复资源数据库,梳理可恢复后备耕地资源28252.62亩,制作耕地恢复整治“一张图”下发至各管理区、社区、村。
二是加强指导有“温度”。召开全区耕地恢复整治培训会,从政策要求、奥维互动地图培训、复垦要求等方面进行详细指导,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与解答,提高各管理区、社区、村业务水平。
三是补偿激励有“力度”。建立精准的耕地补偿政策,加大耕地保护补偿力度,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使农户能从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中获得长期的、稳定的经济收益。耕地恢复补助资金按3000元/亩包干,鼓励各管理区、社区、村连片开展耕地恢复整治,对连片面积大于20亩的,建成恢复整治示范片,且按期完成年度任务,给予奖励。
(三)着力三个突出,耕地恢复压茬推进
一是突出“乡贤借力”。集“贤智”,广泛发动10余名乡贤带头参与耕地恢复整治工作,通过广泛宣传,发挥乡贤群众信任度高的优势,鼓励乡贤带动村民承包土地经营。引“贤财”,通过公开招标方式,拍卖出租平整土地,促进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统一组织耕种、代耕代种等,盘活撂荒耕地,以乡贤促进会为载体,引入乡贤投资,推进土地流转,解决农村土地撂荒问题,稳定粮食生产。
二是突出“连片合力”。借助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选取条件好的地块开展“清桉还耕”行动,集中连片盘活耕地,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优化农业产业布局,重点突破观阳村300亩责任田及白竹村、柘林管理区、东升管理区50亩以上地块连片恢复,以点带面,为耕地恢复工作按下“加速键”,实现“小田变大田”,集中连片管理。
三是突出“特色发力”。借助乌山旅游开发机遇,依托乌山旅游大道沿线青山绿水,种植油茶花等粮油作物,通过利用独特的农耕文化,打造“网红打卡点”与农耕市集助力乡村振兴,让特色农产品与农耕活动相结合,既稳住了“粮袋子”,又鼓起了百姓“钱袋子”。
三取得成效
(一)良田回归“粮田”,耕地面积净增加。按照“清查底数,分类处置、先易后难、扎实推进”原则,各部门同题共答、同向发力、共同推进耕地恢复工作,全区完成耕地恢复验收300亩,整合撂荒土地400亩,新平整土地300亩,2024年预计新增耕地净面积超2000亩。
(二)探索发展新路,土地流转促增收。推出土地流转新模式,采取统一发包、评估、洽谈等方式,在保护农户和经营者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与承包经营权人签订合同,明确恢复期限,实现“流转+整治+耕种”全流程管理。聚焦集中连片撂荒耕地,常山社区、梧园管理区、柘林管理区盘活300余亩荒地统一流转发包,收取租金30多万元,预计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多万元,走出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子。
(三)完善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更优化。集中清理撂荒地与桉树林地,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连片农田,中小型耕种收机械可直接进入农田作业,改善农业机械下地难、作业难的问题,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同时完善水利设施,优化灌排水系统,恢复整治区域有效灌溉覆盖率100%。
(四)孵化特色产业,走出发展致富路。紧紧依托特色资源,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形成常山社区水稻种植基地、东升管理区玉米种植基地、柘林管理区辣椒种植基地、吉仔管理区木薯种植基地、海峰管理区甘蔗种植基地,盘活1000余亩土地,创收500多万元。【厅综合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