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省经历多轮持续强降雨,入梅以后,地质灾害灾险情发生数量显著增加,省自然资源厅迅速响应,加强隐患排查处置和监测预警,做好转移避险,从五个方面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
一是靶向预警,定向防控。我省皖南山区气候独特,短时强降雨无明确规律可循,精准实施地质灾害预警难度较大。省自然资源厅指导黄山市在与气象部门实时共享气象数据基础上,利用10分钟降雨数据,通过人工智能预警模型将预警频次从“24小时”提至“10分钟”,弥补原先24小时预警频次不能及时反映短时强降雨造成风险变化的不足。利用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划分7.4万个斜坡单元,综合人类居住活动、地质背景等进行分析,将过去区县单元的“一刀切式”预报模式,缩小至乡镇单元,集中有限防灾力量,靶向精准防灾。
二是群专结合,排查隐患。省自然资源厅深化“群专结合”综合监测预警体系,提升“人防+技防”工作成效。坚持发挥群测群防的基础性作用,推行“网格化”管理,全省2727名群测群防员始终坚持在岗在位,做到点点有人管、处处有人抓。在1335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部署1306个雨量站、4366套普适型监测设备,着力提升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三是部门协同,全面防控。我省地质灾害易发区6.8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8.68%,汛前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3293处,均明确防灾责任人和群测群防员,落实“一点一案”防灾措施。明确教育、交通、农业、水利、文旅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组织开展行业领域内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今年以来,各相关部门共派出15936个工作组,巡查地质灾害隐患5.5万人次。
四是精准研判,转移避险。省自然资源厅积极加强与气象、应急等部门会商研判,今年以来发布黄色以上预警41次。强降雨期间,按照“三个紧急撤离”原则,及时启动避险转移预案,果断转移受威胁群众。全省各市、县自然资源部门根据省厅预警信息,定向发布黄色以上预警1059次,协助转移群众1.11万户2.89万人,做到应转尽转、应转早转。
五是综合治理,消减隐患。按照“搬迁优先、综合治理”原则,省自然资源厅有序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十四五”以来,全省共投入地质灾害防治资金10.54亿元,其中,中央资金6.84亿元,省级资金3.7亿元;搬迁受威胁群众997户3061人,实施工程治理253处,排危除险449处。工程项目实施后,有效减轻或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1150处,全省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数由2020年底的4.82万人降至2.97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