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法治网
用户登录 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所在:首页 > 矿业资讯

省自然资源厅党建品牌创建引领 推进土地整治 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2024-07-08 20:39:39      作者:佚名    来源:福建省自然资源厅

  

  “连轴转”的雨水,终于迎来短暂假期。此刻,平和县霞寨镇西安村的稻蛙养殖基地里微风吹拂,一只只黄绿色与棕色相间不规则花纹的虎纹蛙在禾苗的摇曳间里露出身影,目光所及,皆是稻蛙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前几年,这片土地上还是果园,主要种植蜜柚。”霞寨镇西安村村支书黄智民介绍说。平和蜜柚久负盛名,从21世纪初全县开始大量种植,因劳动力需求低、效益高,成为老百姓名副其实的致富果。“要致富多种柚”的观念蔚然成风,家家户户挖空心思追求数量,因而滥用农药、化肥盛行,由此导致土壤板结、盐碱化。长此以往,地下水遭受污染、蜜柚长势变差、品质下降、效益变低,改变种植模式势在必行。

  党建引领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平和县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平和县“十三五”规划中,重视生态保护、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成为主基调。“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深入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净土工程’,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也写进了平和县“十四五”规划中。

  2022年,平和县成为省自然资源厅“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试点县,经分析,具有开发潜力的园地有5万亩,其中,2万亩园地具备开发为水田的潜力。

  火车跑得快,还需车头带。2023年,平和县被省自然资源厅确定为“土地整治推进补充耕地”党建品牌“三级联创”点。省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监督处党支部联动漳州市自然资源局党组、平和县自然资源局党组,积极探索建立补充耕地工作机制,通过到实地调研或电话沟通的方式,指导平和县的土地整治与补充耕地工作;与漳州市自然资源局党组、平和县自然资源局党组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安排集中攻坚,大力推进补充耕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省、市、县自然资源系统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多次深入田间地头调研,与乡镇、村等基层党员共同分析项目选址、立项、实施中存在的堵点、难点,不断解决问题,确保项目指标及时竣工、验收入库。截至目前,平和县共完成了117个“园改耕”补充耕地项目,新增耕地5340.93亩,其中新增水田4395.86亩。霞寨镇已完成补充耕地2346.73亩;其中,园改耕项目通过验收面积为446.21亩。

  “原先的山坡果园筑起了层层梯田,通过梯田层层涵养保障污水不再流入花山溪,推进‘园改耕’是推动花山溪流域生态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工作的生动实践。”霞寨自然资源所所长赖证全说道。

  同中国许多农村一样,霞寨镇年轻人外出打工赚钱养家糊口,农村劳动力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55岁的村民张伟德家转型就遇到了麻烦,他家只有自己跟妻子两个劳动力,田地却有14亩。稻菜轮作,稻子通过机械化运作勉强忙得过来,而种植蔬菜需要更多劳动力,显然已经力不从心。因此,对于转型他心里多少有抵触。为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平和县将土地进行流转,通过“国企+民企”引入社会资本推进“园改耕”。

  成为试点县后,平和陆续引进了平和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福建福蛙米业有限公司、安厚农场、漳州诚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快产业转型。截至今年3月,平和县共完成90个县级土地开发项目,新增耕地4406.24亩,新增水田4199.64亩,新增粮食产量357.478万公斤,三项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稻菜轮种’不仅保障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安全,还有助于改善耕地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赖证全介绍。最终,张伟德安心将自家的地交给村里。“在家门口就可以上班挣钱,比自己干好多了!”

  发挥一线党员作用

  推广生态立体种养

  平和县霞寨镇西安村和建设村作为人口大村率先实施了园改耕、退果还耕、生态修复三位一体片区综合整治,通过召开村组会议等多种形式,宣传讲解政策,村两委和党员带头退果并挂钩至少1户退果的村民,探索“一水两用,一地多收”的农业发展模式。西安村仅20天内就率先完成634亩的“退果”任务。

  在此期间,该镇引导了村民有序加快土地流转,解决土地“碎片化”问题,探索出“村集体+公司+农户”的乡村振兴运营模式。2022年,西安村实施“园改耕”109亩,增加村集体收入54.5万元。

  

  虎纹蛙正在禾下乘凉 (朱振伟供)

  在西安村的稻蛙菜综合种养建设项目基地里,以稻田立体循环农业项目为出发点,通过农技渔技结合,实现稻田和水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推行“稻菜轮作”“稻蛙种养”模式,实行轮耕生产新模式。在保证水稻产量稳定下,额外生产出优质水产品,既增加了水产品供给,又增加了经济收入。同时,由于稻蛙互促互惠,大幅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改善了稻田生态环境,提高了稻米和水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据黄智民介绍,种植的水稻亩产550-600公斤,每亩可收入近2160元;稻田蛙每亩产量2000余斤,每亩可收入3万元;蔬菜大棚种植反季节瓜果类蔬菜,每亩可收入近3万元。2023年,仅虎纹蛙一项养殖纯收入每亩就有两万多的收益,真正实现了实现集体、村民双增收。同时,利用稻草、秸秆、稻谷壳等田间材料进行堆肥再利用,有效提高了耕地土壤质量。

  黄智民跟记者算了笔账:农户除了获得每亩1.8万的去青补偿费,每亩每年600元的土地流转费外,还有以下三种选择:对有意愿自己承包土地进行种植的村民,村集体优先进行安排土地;土地流转出去的村民,闲暇时可以到承包土地的合作社、公司打工,以黄智民为例,他承包的115.2亩土地,每年至少得雇佣300多人次,每人150元/天,有效增加了农村60岁以上留守老年人的收入;针对有意愿入股福建福蛙米业有限公司的村民,公司将会提供蛙苗、技术,负责成蛙包销,所得收入公司与村民按照四六成比例进行分红。“仅2023年,村里就新增十多户村民入股。”

  

  亲子研学采摘鼠曲草准备制作鼠曲粿 (朱振伟供)

  此外,西安村还特别注重打造农旅特色游,开辟研学基地,积极探索“田间经济”,树立“稻渔空间”农旅融合品牌,打造了集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农耕研学为一体的生态特色农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按照估算,村民将土地流转出去,每年至少可以多收入4500元/亩。”黄智明说道。西安村的做法为其他乡镇提供了实践的可能性,涵养乡村振兴绿色底蕴,更好地实现了生态优,百姓富。

  引入农场

  实行规范化管理模式

  

  水稻在梯田间长得郁郁葱葱 (杨水斌供)

  根据平和县委县政府要求,安厚农场积极实施“园改耕”,召开全场职工大会,加强政策及引入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宣传,积极做好县级土地开发项目前期工作,负责青苗、附属设施等补偿,以及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事宜农场作为业主。2022年5月通过竞争性谈判引入社会资本进行补充水田开发,项目规模30.11亩;2022年9月开展补充旱地试点,规模93.10亩;试点大获成功并受到县、市级大力推广。截至目前,安厚农场总共流转土地300亩,职工总集资1568万元,平均收益0.25万元/投资万元。即投资1万元,收益有0.25万元。

  

  机械化作业助力农业生产 (杨水斌供)

  在农场+公司化运营下,由安厚农场旗下福建安农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耕地的后期管护工作,保障耕地非农化,机械化带动,种植技术提升等带动乡村振兴。采取水稻、茭白、芥菜、木薯等轮作方式,探索立体化种植养殖,耕种更加有经济效益的粮食作物、蔬菜。“园地改耕地后,板结的土地在科学的种植下逐渐变得松软,青蛙、泥鳅、蚯蚓多了起来,还引来了成群结队的白鹭。”安厚农场经理杨水斌说。此举不仅保障了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还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未来,该公司将致力于推进种养加一体化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控制种养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职工就业创业,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场职工创收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平和的案例,正是全省实施“土地整治推进补充耕地”的生动写照。下一步,省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监督处党支部、漳州市自然资源局党组、平和县自然资源局党组织还将坚持党建引领,落实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红色引擎”作用,扎实做好耕地保护工作;让耕地保护有组织保障、有党员先锋,全力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党建赋能乡村振兴的答卷也必将越来越精彩。【东南网钟舒云 周伟奇】


原文链接:http://zrzyt.fujian.gov.cn/zwgk/xwdt/zrzyyw/202407/t20240708_6480769.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