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抓好民生这个最大的政治,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奋勇前行。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以高质量充分就业夯实民生之本。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把就业放在“六保”“六稳”首位,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就业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一方面要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建立健全就业保障机制。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平台,促进有效对接,推进全方位就业服务;在职业技能培训上指导服务,提升就业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在创新创业上提供支持,解决创业者后顾之忧,激发创业活力;健全完善劳动法律法规,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指导线形成机制,充分保障劳动者权益。另一方面,就业优先政策在执行上必须落地生根。政府要强化促进就业的责任;经营主体要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就业群体要增强本领,树立正确就业观。通过多方举措解决好结构性矛盾,抓实抓好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民生工程。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明晰了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战略先导地位。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满足人民对更好教育的期盼,始终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问题。必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方面,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水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平等且优质的教育资源;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统筹发展,各级教育协同创新,满足不同层次需求。另一方面,持续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各级各类教育应在评价机制、课程体系上不断改革创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数字化,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提供优质服务,以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筑牢民生福祉。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国家发展的基本方略和重要内容,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关系人民健康,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对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出六个方面的要求。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需要抓好两个关键,一是要做到服务质量有保障。一方面,不断提升医务人员素养和医疗技术水平。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强化交流学习等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建设高水平医学科技创新与转化平台。加强卫生与健康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以更强医疗科技创新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升。二是要做到服务体验更舒适。不断简化、优化就医流程,提高就医效率,让患者享受到更便捷、舒适的服务。在沟通服务中,工作人员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关注患者需求,为患者提供亲切、耐心、细致的医疗服务。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必须不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以患者为中心改善医疗服务,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健全保障体系,以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兜牢民生底线。社会保障关系人民幸福生活和社会发展稳定。一是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二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消除城乡居民之间的社会保障差距,探索适应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体化和协调发展。三是体现公平正义。确保不同群体在享受社会保障待遇时不受地域、行业、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实现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四是安全规范。守住发展和安全底线,织密扎牢社会保障安全网,确保社会保障体系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加强社保基金监管体系建设,防范各类风险和漏洞。五是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健全筹资机制、提升统筹层次、完善社会保障待遇调节机制、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一方面要增强风险意识,提高工作预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要坚持实事求是,统筹考虑各方利益主体的经济承受能力基础上,建立与工资增长、物价增长指数相关联的待遇调整机制,增强制度科学性和合理性及可持续性。确保社会保障体系长期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