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社区规划师的多重身份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近期小区里多了一群群“走街串巷的人”——他们或拿着图纸,或与居民攀谈交流,或用相机记录社区的花花草草和公共设施。“他们”究竟是什么神秘组织呢?
在此隆重介绍规划师的next level:社区规划师!
“观察者”
大家印象里的规划师是什么样子呢?
是专业严谨,一丝不苟的“绘图师”——
还是谈吐大方,有理有据的“汇报者”——
其实这些身份都只是规划师的“基本属性”。作为新时代的社区规划者,我们也可以是这样的——
走街串巷,即使风吹雨打也阻挡不了我们的步伐。
或是这样的——
观察每一处设施,以居民视角体验社区服务。
还可以是这样的——
用脚步丈量闵行的大街小巷,city walk,同时也是city work。
顾名思义,社区规划师最基本的职责当然是专注于社区的大街小巷,在街坊邻里间观察社区、参与社区治理。
小到小区里的健身设施,大到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都是社区规划师的观察体验对象。走出办公室,以专业的眼光观察,以居民的身份体验,才能设身处地感受居民所需,进而结合“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为社区居民打造高品质便捷的服务设施,营造“有温度的城市”。
“翻译官”
除了走访和观察,我们的社区规划师又怎么能少了与“人”的互动呢。
深入社区不仅仅是对照标准统计和体验公共设施,更是与社区居民、基层组织、街镇各部门交流,将居民诉求“翻译”成严谨的规划语言,转化成服务公众的项目,有序落地。
与居民面对面,不能“围炉煮茶”也要在交谈之间倾听大家的声音。
在地企业也是社区生活的“一份子”,当然也不能忘记了解他们的诉求。
从“问需求计”行动发出的数万份线上线下问卷,到数十场居民、企业、社区、街镇座谈,社区规划师正是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将“居民所求”翻译成为“规划项目”“行动计划”的翻译家。
从居民一线反馈到制定项目行动计划的“新途径”
“牵线人”
社区的更新不仅需要了解居民诉求和从规划技术的角度解读需求,也需要协调各个部门、主体,共同制定行动计划,让“翻译”到图纸上的项目真正成为出现在社区里的“新打卡点”。
社区规划师不仅是居民的“翻译家”,更是项目由虚变实过程中的“牵线人”。
从乡村到街镇,从街镇到市区,社区规划师们在一场场协调会、座谈会中广泛征集各相关部门意见,提出上报居民诉求,联系实施主体,排除万难,让行动计划变成一张张精确、动态更新的项目列表,最终得以落地实施。
汇报行动蓝图,形成项目计划
人人都是规划师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面向未来的规划“新境界”,是人人都能有机会做自己社区的“规划师”。
“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开展以来,社区规划师们纷纷走进小区“活动室”,通过“人民城市大课堂”活动,将最新的项目亮点、规划理念、实践经验与居民、社区工作者、行业参与者进行分享,并组织参观优秀案例,打造全民互动的社区规划体验。吸引全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参与规划行动,形成“人人参与规划,人人都是规划师”的新常态。
未来已来
从“观察者”到“翻译官”再到“牵线人”,社区规划师深耕我们身边的社区工作,将“心愿”变成“行动”,为打造“人民城市”付出自己的力量,那么,我们该如何拥有自己身边的“社区规划师”呢?
别急,闵行人自己的社区规划师“天团”已经来啦!
闵行区采用“1+14”的社区规划师制度,目前由1名区级社区规划师和14名街镇级社区规划师组成的社区规划师队伍已正式上岗!(闵行每个街镇和工业区,一个都不能少!)
社区规划师们将以专业严谨的姿态完成问题调研、活动组织、方案建议、技术把关、政策宣传、群众动员和协调、跟踪实施以及运维方案监督等多方面工作,以专业力量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和城市更新工作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