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年产45GWh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项目落户南宁东部新城。 徐天保/摄
在远景钦州智慧能源产业基地,工人们在装配海上风电主机。 周 军/摄
广西华创成功试产万米高抗极薄锂电铜箔,突破国内现有生产技术水平。
信义玻璃公司生产浮法玻璃、汽车玻璃、光伏玻璃等,其中汽车玻璃主要出口东南亚市场。覃鸿图/摄
上汽通用五菱整车试验场。
防城港核电项目是广西能源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西部地区首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正式商运。
核心阅读
火热六月,八桂大地,一场“国字号”盛会吸引全国的目光。
6月15日至17日,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广西)将在南宁举行。
一场场产业对接、产业推介、项目签约和产业调研活动将陆续展开,一家家知名企业将与广西各地各部门共商产业转移、区域合作发展大计。
“承”势而上,“接”力奔跑。广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积极抢抓国家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机遇,不断夯实发展硬实力、优化营商软环境,以承接产业转移作为经济增长的强引擎、结构调整的加速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开创产业开放发展新局面。
看机遇 优势叠加 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
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指出,“推动广西高质量发展,必须做好强产业的文章,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强调要“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对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新布局,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把广西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战略腹地”。
谆谆嘱托,成为广西经济破浪前行的灯塔。
新的使命,给予广西开放发展绝佳的机遇。
“广西享有沿海沿江沿边、联接大湾区、联接西南中南、联接东盟‘三沿三联’之利,既是开放窗口,也是战略腹地。”有关专家表示,“承接产业转移,广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地利之便。借助“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区位优势,广西开放发展的步伐正不断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跨越山海、联结世界,“世纪工程”平陆运河全线建设;北部湾港辐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800万标箱,海铁联运班列突破9000列;东盟连续24年保持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
政策之优。广西拥有国家战略发展规划全覆盖,享受西部大开发、民族区域自治、革命老区振兴等多重叠加优惠政策。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支持广西建设“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以更高水平开放推动广西高质量发展。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广西立足于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主动融入开放发展新格局,全力深化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加快打造产业转移新高地——
比亚迪、青山瑞浦、华友钴业等160多家行业龙头企业纷至沓来,广西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钢铁、建材、有色等重点产品的保供基地。
沿边临港产业风生水起。南宁市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聚链成势”;北海光伏玻璃有望从“一粒砂”发展成为千亿元产业;钦州市石化化工产值突破1000亿元,新能源材料从无到有;防城港市钢铁基地延伸了高端不锈钢、汽车板材、家电用钢、型材等先进钢铁材料;崇左凭祥市、百色靖西市、防城港东兴市发挥“边”的优势,利用“东盟资源”,加快发展落地加工产业……
跨区域跨境产业合作形成新模式。汽车、电子信息、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等优势产业为主,机械、食品、纺织等特色产业为辅的“4+N”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构建,2021—2023年累计推动建设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项目超500个。
今日之广西,党和国家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开放发展的重大机遇前所未有,激动人心的宏大场景前所未有,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进的凝聚力向心力前所未有,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看底气 “软”“硬”兼施 承接产业转移其势已成
走进比亚迪南宁青秀园区里,车辆来回穿梭、机器高效运作,一批批储能电池产品陆续走下生产线,被装车运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市场。
“青秀项目是我们紧密围绕南宁市新能源产业布局,重点打造的国内主要储能生产基地之一。”比亚迪南宁青秀园区负责人称,得益于当地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营商环境,比亚迪在南宁市的3个电池项目均已投产,投产生产线30多条,累计带动本地就业超过1万人。
硬实力的飞跃与软环境的提升正成为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最大底气。
2021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工业振兴三年行动,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
三年间,广西累计完成工业投资超一万亿元,年均增长17.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5%,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势头。
向高攀登。铝、机械、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全产业链优化升级。目前,广西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锰基新材料基地,铝产业建立了从铝土矿到铝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十大千亿元产业实现提质扩量,新增钢铁、有色金属、食品加工3个3000亿级产业,石化化工、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力3个2000亿级产业。
向新突破。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0%,比2020年提高4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贡献率年均35%以上。新材料、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等一批500亿元以上规模的新产业不断涌现。
向优而进。目前,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1万家,工业企业市场主体突破11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1家,自治区级工业龙头企业212家,自治区级链主企业70家。
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产业体系更趋完备、产业链加快补齐,为广西承接产业转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下一步更高水平的开放、更高质量的发展开拓出广阔的空间。
承接产业转移,既要“接得稳”,还要“留得住、长得好”。
今年,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支持广西加快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的若干措施》,大力提升投资、贸易、消费、资金流动、人员往来、物流畅通等便利化水平。
聚焦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自治区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主要领导领衔抓总,常态化开展实体经济调研服务。17个调研小组、14支工作队、600名实体经济服务员和自治区、市、县三级实体经济服务工作专班,一线服务企业和项目,坚持有事必应、无事不扰,24小时响应企业诉求,用心用情用力助企排忧解难,让广大企业放心投资、舒心经营、安心发展。
加快壮大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相继推出,整合各类开放平台在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助企纾困各项举措,帮助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推动项目业主加快履行协议、加快开工建设、加快到位资金和加快竣工投产。
今年,我区启动新一轮工业振兴三年行动,保持上一轮三年行动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减,在用工、用气、用电、能耗、融资等方面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予以保障支持,大力推动工业提质扩量,打造体现广西特色的“10+5+4”现代化工业体系。
看未来 向新而行 打造产业新的增长极
去年7月,在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广西)上,银河芯片产业园项目落户北海。项目计划总投资25亿元,建成后可集聚产业龙头,填补广西军工电子及传感器芯片的产业空白,补齐广西高端电子元器件的短板。
“项目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27亿元,年纳税总额5亿—6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500个。”该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个重点项目意味着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批重点项目意味着一个新的增长极。
“承接产业转移,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而是要把真正契合广西经济转型需求,带动辐射作用强的项目引进来,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推动产业集群迈向中高端,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人表示。
产业招引的方向,彰显着广西向新而行的信心和决心。
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广西)共签约项目356个,总金额3225亿元。其中来自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项目占86%,涉及先进装备制造、原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项目占84%,建设面向东盟的进出口制造基地、构建“4+N”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项目占80%。
今年的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广西将以“打造市场经营便利地 共创产业合作新未来”为主题,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聚焦优势产业,集中优势资源,通过产业转移发展对接,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加快打造更多体现广西特色和优势、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带动力的支柱产业。
本次活动,广西将突出高质量发展和新型工业化要求,精心策划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轻工纺织4个专题,梳理出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招商重点环节270余项、重点招商目标企业1000余家,明确计划落地园区,做到有的放矢、精准发力。预计今年活动签约项目的质量、规模、投资额比去年均有提升。
通过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广西将进一步深化与发达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促进区域产业双向开放,推动要素资源的创新性配置,打造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
(本版文图除署名外均由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提供)
文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