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法治网
用户登录 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所在:首页 > 热点专题

《2023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发布 “苦咸海水”如何化身“源头活水”?

时间:2024-06-13 21:59:09      作者:佚名    来源:自然资源部

  

  

  自然资源部今天(6日)对外发布《2023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现有海水淡化工程156个,工程规模每天比2022年增加16万5908吨;全国海水冷却用水量比2022年增加83.32亿吨;多部门统筹推进海水利用工作,海水利用作为重要内容被列入一系列规划纲要、指导意见和鼓励目录中。苦咸的海水,如何化身赋能千行百业的“源头活水”?

  海洋广袤无垠,如何科学利用海洋,成为如今重要的研究方向。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所长阮国岭表示,虽然海水又苦又咸、无法直接饮用,但并不意味着海水就无法利用;海水淡化,就是途径之一。

  阮国岭:我们整个地球就是“水球”,太阳照着海,蒸发变成云、落地是水,这本身就是个水的循环。水的循环它分布不均,那么海水淡化就是把这种不均的分布利用人造动力,把淡水再做出来。

  如何对海水进行淡化呢?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副所长初喜章表示,现在比较成熟、工程化应用的海水淡化技术,分为“热法”和“膜法”两种。

  初喜章:我们掌握了热法和膜法的核心工艺、装备材料等这些关键的核心技术。比如说和太阳能相结合的光热海水淡化,不需要用电,在海岛或者是一些光照资源比较好的沙漠地区,可以进行淡化,生产淡水。膜法的核心关键装备就是反渗透膜。海水淡化水是一个高品质的水,非常纯净的,饮用水是没有问题的,完全能够符合我们饮用水标准的,海水淡化水世界上70%是用于居民生活用水。

  根据《2023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2023年全国现有海水淡化工程156个,工程规模每天252万2956吨,每天比2022年增加了16万5908吨。全国海水淡化工程分布在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0个沿海省(区)市。阮国岭介绍,海水淡化水的主要用途以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为主。

  阮国岭:比如像我们天津南港工业区,海水淡化是主水源;比如在浙江,海水淡化顶起来了一个石化产业;还有在青岛,它的水既给工业用,也给居民用,对提升城市的供水安全起到一个很好的保证效果。在我们国家,我们这个阶段70%左右是给工业用的,30%是给城市用的,我们城市用的比例跟国际比偏低一些。但是把海水淡化做好,随着边际成本的不断降低,应用面会越来越广,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水安全保障是意义非常重大的。

  《报告》还显示,2023年全国海水冷却用水量1853.79亿吨,比2022年增加了83.32亿吨,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年海水冷却用水量超过百亿吨。初喜章表示,这一领域的海水利用,就属于直接利用技术的范畴。

  初喜章:直接利用技术是利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这样的一个技术,用海水替代淡水资源,我们开发的技术叫海水循环冷却。它是把热能释放到大气里面,而不是排放到海洋,海水直流冷却是排放到海洋里面,对海洋是一个热污染。

  此外,海水中还富含大量的矿物质。初喜章表示,可以从资源提取的角度,对海水加以利用。

  初喜章:最常见的就是氯化钠,就是海盐;其实还有其他的80余种,比如说比较多的是钾、溴、镁。经过30多年的科技攻关,我们的技术应该说都已经走向成熟了,可以工业化生产。海水提钾,可以为我们国家钾资源的保供提供资源安全的保障底线。

  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科技部等部门统筹推进海水利用工作,海水利用作为重要内容被列入《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关于加强非常规水源配置利用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和《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2023年)》等规划纲要、指导意见和鼓励目录中。阮国岭表示,沿海省(区、市)积极推进海水淡化水的配置利用,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广西、海南等将海水利用纳入当地非常规水源配置、水资源利用、碳达峰、海洋经济等实施方案、管理条例或实施意见中,海水淡化在沿海供水保障体系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阮国岭:我们海水利用的规模呈一个加速趋势,国家部委对这项工作更加重视,地方在推动工作中更加有力。海水淡化解决城市、工业园区、产业的发展用水;作为工业冷却水直接利用,对工业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保障作用;海水里边这些元素的提取对我们国家的矿业,还有产业安全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


原文链接:https://www.mnr.gov.cn/zt/hd/hyr/2024nhyxcr/tbgz/202406/t20240608_284771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