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为各地结合实际推进生产力变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因地制宜”不仅强调发展的特殊性、自主性,也强调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和灵活性。在实践中,各地要立足自身实际,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对地区发展状况进行精细研究和精准施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遵循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更是生产力领域的重要变革。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更好集聚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符合高效、智能、绿色、可持续等特征的新业态新模式,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新动能和把握科技革命新机遇提供重要支撑。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构建合理区域分工体系、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和新时代的硬道理,区域高质量发展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与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研条件相适应,引导生产要素顺畅流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领域。由于不同地区发展水平不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会呈现不同特征。东部地区科技与经济基础较好,要更加注重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的提升,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部地区区位交通和市场优势突出,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西部地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应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等等。通过精准分类指导,结合各地实际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明确各区域发展定位,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加快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的必由之路。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我国发展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用好用足各地科技人才和资源禀赋积极拓展多元技术路线,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形成发展合力,有利于更好把握新领域新赛道的新趋势新方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遵循客观规律,在认识和运用自然、社会和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发展实情制定相应政策;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各地生产力发展状况,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勇于探索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新路子。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积极探索发挥优势、展现特长的发展路径,培育壮大新产业和新动能。
尊重差异性实现精细化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尊重发展的特殊性、差异性、多样性。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条件、发展状况存在差异,客观上要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地因时制宜,实现精准化发展。
当前,各地正在积极行动研究有利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相关举措。完善市场机制,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环境来激发经营主体创新活力,推动科技成果实际应用和产业化转化;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方向性指导。谨防脱离实际、盲目攀比、任性蛮干、一哄而上等不良倾向。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理形态多样,各地发展重点难点不尽相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简单套用单一发展模式。要立足各地实际,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避免同质化、重复化、无序竞争的低水平发展。例如,科技资源富集地区要紧扣科技创新核心要素,加快构建完善的创新生态,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国家级制造业集群和产业基地要着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紧密结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资源型地区要加大资源精细化、高效开发利用,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等等。
同时,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先立后破”主要指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把握时度效,处理好发展新兴产业和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关系。在新动能培育起来之前,不能把传统动能都抛弃掉。“因地制宜”主要指结合本地区实际,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分类指导”主要指各地根据先进生产力的成长路径和规律分类推进,精准施策。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的产业基础、要素条件是不同的,需要精准匹配,分类指导。
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国际竞争力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让每个地区各展所长、优势互补,打造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不断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最根本的还是要靠科技创新。经过多年发展建设,我国科技创新条件不断改善,新兴前沿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持续增强。推动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快速涌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完善激励机制,建立有利于集聚全球创新要素的开放合作机制,支持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成渝等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引领区。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重要载体。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为完整的产业体系,门类齐全和总量规模优势突出,但也存在科技与产业结合不紧密、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不够等问题。要依托实体经济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加快建设国家级开发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具有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生特点。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工业绿色发展取得积极成效。要依托生态环境较好或绿色资源较为富集地区,积极培育一批发展绿色生产力的示范区,推动产业和能源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促进高端要素汇聚。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不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深化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畅通流动。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全面优化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融供给。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让各类人才如雨后春笋般竞相成长。此外,加快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和配置能力,形成吸引高端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