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守安全底线与保护红线,支撑保障广安城乡高质量发展。坚持底线思维严守耕地红线,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坚持落实节约集约优先战略,加快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牵头制定坚决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严格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逐步建立耕地保护长效机制,形成党政同责、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群众参与的耕地保护新格局。优化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布局,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及自然保护地监管,不断提高广安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巩固提升广安地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区域功能定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持续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完善“空天地”查灾,强化“人防+技防”措施,全面提升综合防灾能力。
深刻把握重大战略机遇,统筹谋划国土空间规划顶层设计。深刻把握“双圈”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坚定实施“同城融圈”首位战略。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分析县域空间资源情况,优化县域功能布局、合理配置空间资源要素,为承接重大战略产业项目转移备份留足落地空间。做好重大项目空间安排,在市、县、镇三级国土空间规划中落实好广安机场、西渝高铁等交通物流用地需求,谋划渝北至广安铁路、广渝快速路等交通干线,全力化解区位劣势,同时以交通网络串联县域,积极打造岳—广—华—前都市圈,持续完善中心城市用地结构提升城市品质,加快构建“一核两翼”空间格局,引导形成交通强区位优、产业好城市活、功能足品质高的城乡协同发展形态。指导各县(市、区)加快划定城市更新单元,尽快推动城市更新片区空间赋能,逐步启动城镇低效闲置用地再开发工作,健全完善市政交通规划和导则,针对重大市域轨道交通控制线、中心城区市政管网、综合交通体系等编制相关规划。分析全市公园分布资源,通过法定规划来保障项目推进,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规划支撑。
牢牢践行“优镇兴乡”战略部署,推动提升城乡融合发展品质。以践行“优镇兴乡”战略部署为统揽,出台《广安市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审查报批工作方案》,建立广安市城乡融合规划体系,高标准完成省级百强中心镇等30个片区规划编制,重点突出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园区、景区、城区”三区联动。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逐步实现“良田美居”工程的乡村表达。建立健全乡村规划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广安市乡村建设项目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及导则》,对纳入乡村振兴的重点村,实现村庄规划应编尽编,打造公园化最美乡村,构建环主城区产城景融合发展“新场景”。推动“品质主导”理念下城市与中心镇的有机更新,持续提升城市和中心镇的竞争力、宜居度。
持续聚焦“产业支撑”中心理念,推动城乡土地资源有效利用。深刻认识产业布局对城乡融合发展的联动性和重要性,把片区规划与现代农业园区扩面提质结合起来,加快实现县域特色园区全覆盖。把促进产业发展摆在片区规划编制优先位置,规划布局特色优势产业,引导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形成“一片区一主业一特色”的新格局,推进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根据片区产业发展特点,采取不同的空间布局和用地保障模式,尽可能“化散为整、调小变大”。坚持“规划管控、用途管制、政府引导、农民自主、市场运作、公开交易、依法申请、确权颁证”路径,以创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机制,建立健全权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入市流畅的土地产权制度和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工作目标,持续探索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自愿有偿退出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上市流转等工作。把住土地流转关,不借流转之机搞“非农化”,坚决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
厘清城乡融合发展关系,在优化乡村产业布局上持续发力。厘清中心镇与其他建制镇、底线约束与发展导向、盘活存量与做优增量这三个关系,明确中心镇是带动片区产业和服务发展的龙头,必须将其作为重点进行优先布局,打造形成县域重要的人口集聚中心、交通枢纽节点、经济发展极核和公共服务高地。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按需同步编制村级片区国土空间规划,强化规划引领,科学划定场镇单元、村级单元、特别地区单元,加快编制和美乡村重点片区规划,加快形成“点线面”共同发展格局,实现村级片区国土空间规划按需应编尽编,结合规划编制机遇实施土地整治,及时补充新增耕地,为地方发展腾挪出必要空间,对于新增空间合理分配给产业用地,逐步形成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下一步,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持续做好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文章,加大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加快梳理并释放广安市城乡土地资源,培育壮大乡村责任规划师队伍,多措并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有力有序推进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切实把乡村建设成为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责任编辑:李雪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