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为牵引,主动作为强服务、早抓快干助攻坚,以资源要素高水平保障全力支撑服务高质量发展,多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亮点一:
坚持党建引领,主题教育成果持续巩固拓展
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紧扣主题教育总要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和建章立制。开展推动高质量发展“12项行动”,组织重大课题调研59个,推动解决基层实际问题81项。获自治区主题教育办定为全区区直机关主题教育工作推进会主场,并作经验发言。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中心工作,以“五基三化”提升年行动为抓手,不断夯实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该厅党组学习做法入选区直机关“十佳百优”学习品牌,1项做法入选全区“机关党建+行动学习”重点项目。党风廉政建设纵深推进,在100多家区直部门评选中以第2名成绩获推选为全区清廉机关建设示范单位。
亮点二:
牢记“国之大者”,耕地保护责任压紧压实
推动地方立法施行,首次在土地管理地方法规中明确田长制,用严密的法治守护良田沃土。压紧压实耕地保护责任,严格开展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核实处置。出台耕地保护激励暂行办法,调整补充耕地指标交易(调剂)价格,发挥“真金白银”激励作用。全区耕地占补指标库耕地数量、水田规模大幅增加,实现“归零回正”。各地耕地保护意识大大增强,多年来耕地流出大于流入的被动局面得到根本扭转。
亮点三:
开展用地保障攻坚行动,多项指标居全国前列
建立重大项目建设用地全周期服务保障机制,出台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要素保障若干措施,深入开展用地保障攻坚行动,推动平陆运河等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全区2023年共保障建设项目用地指标30.21万亩,争取将510个重大项目纳入国家保障范围,通过“增存挂钩”机制和国家基础指标实现配置21.77万亩,同比增长59.82%。批复141个用海用岛项目和101个成片开发方案。推动820个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获批,面积28.01万亩,排名全国第二;全年获批建设用地31.44万亩,其中获国务院批准19.8万亩,排名全国前列;供应国有建设用地73.63万亩,排名全国第三。用地保障经验做法获评全区改革攻坚十佳成果。
①深入开展用地保障攻坚行动,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图为平陆运河工程施工现场。陆波岸/摄
②出台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要素保障若干措施,推动项目落地建设。图为拥有“铁公水空”立体交通的藤县航拍。
亮点四:
聚焦资源高效利用,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稳步提高
2023年处置盘活存量土地66.17万亩,同比增长55.78%,连续3年盘活数量稳步提升。处置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面积2.49万亩。完成149个产业园区集约利用监测评价。出台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指导意见,助推全区工业高质量发展。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被评为全区壮大实体经济调研服务、工业振兴特派员先进集体,柳州市城中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恭城瑶族自治县、荔浦市入选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
亮点五:
规划审批有序推进,规划支撑体系日益健全
全区首部“多规合一”的自治区级国土空间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实施,其他各类规划审批有序推进,各级规划“一张图”系统基本建成,为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依据。完成村庄规划编制2000个,有效支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出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办法,牵头制定重点生态功能区县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调整方案,引导重点产业绿色发展。推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数字化转型,优化规划许可管理,核发规划许可证书9.7万本,同比增加7.8%。
完成全区“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2000个。图为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卜花村全貌。
亮点六:
强化资金政策驱动,新一轮找矿取得重大成果
科学部署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强化财政投入和政策驱动,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印发广西地质勘查规划,编制25个细化专项方案,提交找矿远景区11处,找矿靶区12处,新发现战略性矿种矿产地6处,4个矿种超额完成“十四五”找矿目标。全区首个页岩气开发示范项目在柳州出气点火,实现页岩气勘探开发“零的突破”。2023年新设采矿权83个,出让矿业权46宗,实现出让收入74.49亿元,促进矿业市场繁荣。
亮点七: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持续筑牢南方生态屏障
有序推进自治区、设区市两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构建。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社会资本参与投入占59.3%,市场日趋活跃。加快推动桂林漓江山水工程项目实施;南宁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成功申报国家示范工程;9个自治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完成修复面积4.8万亩。持续推进矿产资源开发保护联合监管,建成自治区级绿色矿山18座。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发布推广全区第二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梧州六堡茶产业赋能增值入选全国第四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北部湾海洋生态环境保持优良,总体综合指标持续领跑全国。
南宁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成功申报国家示范工程。图为修复后的南宁园博园落霞池。
亮点八:
聚焦营商环境优化,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
在全国率先开展建设项目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专章编制审查,创新推行“四合一”综合论证,全区用地预审办理周期平均缩短50%。探索产业用地新模式,在4个市开展混合产业用地供给试点,推广工业项目“标准地”,完善“带产业项目”“带设计方案”供应方式,累计出让“标准地”占新增工业用地供应宗数的58%。深化拓展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核发全区首宗海域使用权分层设权不动产权属证书。在银行、乡镇设置便民服务点6500个,大幅提升“不动产登记+金融”“不动产登记+税务”便民利企服务水平;推进“带押过户”实现全区覆盖,颁发“交房、交地即交证”不动产权证书15.6万本。南宁市不动产登记“减证便民”、梧州市告知承诺制便捷登记做法入选全国优秀案例。
开展混合产业用地供给试点,探索产业用地新模式。图为广西自然资源厅到广西自贸试验区钦州片区中马产业园开展试点调研。黄葛炎/摄
亮点九:
勇于探索新政,有力服务民生和乡村振兴
研究制定强化乡村振兴用地保障若干措施等“1+N”系列政策文件,有力破解乡村振兴用地保障难题。全面完成2020年增减挂钩跨省域调出任务,通过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补充耕地指标交易(调剂)及矿产资源开发服务,为乡村振兴筹集资金60亿元。在全区15个县(市、区)部署开展“农地入市”试点,完成挂牌出让交易16宗,实现集体经济壮大与产业发展共赢。开展重点区域1∶1万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支撑地质灾害风险区精准管控,全年有效预警地质灾害45起,避免因灾伤亡163人。
亮点十:
加强平台建设,科技创新与对外合作迈出新步伐
成功举办第十二届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暨推介展示会。以科技创新促进治理创新,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人才发展激励机制。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北部湾经济区自然资源监测评价技术创新中心揭牌运行,自然资源广西卫星中心顺利通过自然资源部评估验收,该信息中心入选广西新型研发机构。1项科技成果获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南宁市建成广西首个全国示范数字档案室。
亮点十一:
强化监测监管,调查监测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高质量完成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强化地类变化监测,2023年内实现4次全覆盖,及时对耕地变化情况进行分析预警。完善日常变更调查机制,完成92.78万亩流入耕地变更入库。优化综合监测监管模式,将批准建设用地、露天矿山开发利用等11项工作纳入统一监测监管框架。开展首席数据官试点,统筹自然资源数据管理,优化数据共享应用,完成首单公共数据产品交易,充分激活自然资源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重要价值。
亮点十二:
坚持应用导向,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转型升级
大力推进国家新型基础测绘试点和实景三维广西建设,持续完善测绘基准体系,为数字广西建设打造统一时空基底。米级、亚米级影像实现全区“半年一覆盖”,由“不定期获取”向“按季度采集”跨越,累计节约财政资金同比增长10.5%。持续创新广西“天眼”察访核验系统研发应用赋能绩效考核,推动中央和自治区重大决策落地。高效实施政务用图、“两会”用图、“一村一图”工程,为政府管理、代表委员履职、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基础底板。坚持应用导向原则,首次开展自治区、设区市纵向协同应急测绘保障演练,不断提升协同作战能力。深入推进“天地图·广西”、标准地图服务平台建设,更好支撑自然资源管理、数字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