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法治网
用户登录 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所在:首页 > 矿业文化

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时间:2024-05-07 08:01:02      作者:佚名    来源: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增强国际人才竞争力、增强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根本举措,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人才引领发展的重要抓手。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一是要强化人才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要增强“寻才、识才、荐才、用才”全方位的人才意识,以提高全党全社会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转变原有的人才发展理念,构建一个全新的人才发展战略体系。二是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结合需求端能激发科技创新内发性动力与供给端周期短见效快等优势,协同需求和供给两端共同为科技创新提供动力。要在国家规划指导下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政策,注重长期规划和短期细化的作用,保证政策的一贯性和稳定性,从科技创新的需求角度聚焦重点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组织实施技术攻关,从科技创新供给的角度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提高专项资金投入,完善科技税收政策支撑体系等需求。三是构建技术、人才、创新链式融合模式。创新成果产业化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创新驱动效用的发挥,可将高新区“链式”政策优惠赋能、区位优势带动、调配各类创新资源等优势,应用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到商品化、产业化再到商业推广的逐步迭代等过程,把握好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动态的知识转移、转化,将技术、人才等重要资源要素进行优化组合、深化配置,有效统筹技术、产业、资金、人才等资源,助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成为新发展格局下塑造新动能、新优势的有力抓手,最终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合二为一。

  弥补我国人才队伍短板,优先人才资源开发。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人才市场机制。不断激发制度活力、创造制度动力进而形成制度合力,立足各地方、各基层资源禀赋,与地方用人单位构建人才发展治理共同体。要向用人主体和科研人员赋能放权,“实践辨才、基层选才”,破除“官本位”和行政化思维,激发其创新创造活力,真正实现行政部门的“放”与“管”,用人单位做好“接”与“用”。二是建立人才储备体系。一方面,国内一流大学应积极顺应社会变革发展的方向,积极探索培养多元化、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新模式,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创新链,紧密对接科技领军企业和行业龙头,为国家和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人才力量。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要构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全阶段育人体系,努力推进大中小一体化、贯通家庭、学校、职场、社会全阶段的育人路径,使全社会力量成为人才培养的多元参与主体。三是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完善人才领域“一规三制”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完善短缺型人才资源安全保护的法律法规,并在地方层面因地制宜构建完善地方人才发展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对人才安全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构建人才安全信息系统,建立责任机制,搭建人才权益保障服务平台,规范市场行为,保障人才的诉求和合法权益落到实处。四是丰富人才激励,注重人才扎根。根据人才类型、工作性质、发展需要等“激励因素”的现实要求,利用好宏观政策环境,依托有利政策环境提升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差异性,给予各类人才更多工作自主权、弹性工作设置、灵活的管理方式、和谐的学习工作氛围等现实需求的满足,让人才安心工作与良性成长,真正做好用才留才激才。

  吸引和凝聚高端人才,建设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一是要促进重大人才计划工程有效实施,为高层次人才梯队添砖加瓦。在重大人才计划工程的整体规划中,应注重打造人才工程的多层次、差异化、长期性、广覆盖的框架体系,加强选拔主体间的协调性,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激发高端人才智力的“集聚效应”、知识和技能的“外溢效应”。二是加速崛起国家人才中心城市,辐射周边区域联动发展。继续支持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能量核心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持续关注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战略人才为核心和突破口,形成整体的人才竞争力,并协同周边城市,汇聚国内外不同资源的战略链接、枢纽节点作用和功能,打造以高水平人才高地、中心城市人才吸引集聚平台、重点领域改革试点项目,集中力量发展国家实验室和战略导向型、应用支撑型、前瞻引领型、民生改善型等多领域新型研发机构的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三是加大高质量人才供给,构建友好型创新人才发展生态。要遵循人才共振规律和人才生态集聚规律,聚焦高质量发展,抓住创新实践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科学家,吸引、挖掘各领域具有极大潜力的复合型英才,组建高质量的团队,构建人才结构平衡,实现人才共振,强调精准开发与柔性引才并重的全过程开放,实现由“人才优先”到“人才引领”的重大战略转变。同时也要夯实人才发展的事业环境,服务环境,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重视和营造慧眼识才、真心爱才的政策环境,倡导公开平等、良性竞争、胜任优选的友好型生态氛围。


原文链接:https://gxt.guizhou.gov.cn/ddjs/202403/t20240315_8393915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