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毕节市充分发挥政策、资源、人口三大优势,用好东西部协作帮扶机遇,大力实施“市场换产业、资源换投资”战略行动,招引现代化工、新能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轻纺服装、生态食品等企业,积极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一、承接产业取得新成绩。相继建成投产黔希煤化工煤制乙二醇、织金电厂、黔西电厂二期、七星关明钧玻璃二期、威宁长通新能源光伏组件项目、纳雍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建设等项目,基本形成了以现代能源、现代化工等产业为主导,优质烟酒、新型建材、生态食品、轻纺服装、电子信息等产业培育发展的工业格局。2023年,全省唯一获国家级2023年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认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4.6%、全省排名第4位。
(清华同方生产线,来源:毕节日报社)
二、承接路径开启新局面。抢抓省级重点支持我市打造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主攻发展能源和煤化工产业机遇,结合各地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制定市、县工业主导产业“一图三清单”(产业链图谱,在建项目、在谈项目、拟招企业清单),全市产业布局更加精准、发展路径更加明晰、主导产业带动效应更加凸显,2023年,招引同方计算机、长通新能源等“两换”签约落地项目41个。省政府头号工程毕节磷煤化工新材料一体化项目加快推进,是贵州历史上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2023年工业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40.6%,工业投资增速达41.5%、排名全省第2位。
(黔希煤化工产业园,来源:天眼新闻)
三、承接载体迈上新台阶。赫章产业园获得省政府批复升级为贵州赫章经济开发区,全省率先实现省级开发区建制县全覆盖。毕节高新区、金沙经开区成功获批创建省第二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黔西经开区煤化工产业、毕节高新区新型建材产业获批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认定;毕节高新区及大方、黔西、金沙、纳雍、威宁经开区获评为四星级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毕节高新区及黔西、金沙、织金、纳雍、威宁经开区获认定为省重点开发区。全市8个工业园区中,有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7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1个,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6个,省绿色园区3个,省化工园区2个。
(毕节高新区一角,来源:毕节高新区)
四、承接效益取得新提升。培育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5家、省级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2家、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个。培育115户企业获省创新型中小企业认定,50户企业获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5户企业获省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企业认定。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4户、省级绿色工厂14户、省级绿色工业园区3家,省级节水型标杆单位2户、省级节水型企业15户。
(威宁一道长通生产基地,来源:毕节日报社)
五、承接基础注入新动能。深入实施数字生态大优化、数字融合大赋能、数字设施大提升、数据要素大开发,累计建成5G基站1.29万个、排名全省第三,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宽带具备千兆接入能力,成为全省首个双千兆网络“乡乡通”的市州,获批全国“千兆城市”。建设覆盖市县两级政府部门的384人数据专员队伍,实现“上连国省、横接市直、下通县区”的全市数据共享交换体系,获批全省首批上线的DOID(数据要素登记对象标识符)市州子节点。2023年,全市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指数达43.8、排名全省第四,数字经济总量占GDP比重达36.6%、排名全省第五。
(联尚科技智能化生产线,来源:毕节日报社)
毕节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围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力有序承接东部沿海地区转移趋势明显的产业,增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吸引力,因地制宜承接发展装备制造业、能源矿产开发和加工业、新材料、农产品深加工和食品制造业,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加强示范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人才、技术、设备等创新要素对接,推进创新资源向示范区集聚,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