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投资是推动经济发展、扩投资稳就业的重要力量。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民间投资同比增长0.5%,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增长7.7%,增速进一步回升。
当前,民营企业投资形势如何?怎样进一步提振民企投资信心、激发民间投资潜力?新华社记者近日深入多地调研,进企业、下车间,感受民营企业发展温度,触摸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脉搏。
市场回暖
当前民企投资形势如何?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开年以来,不少企业反映订单好于去年,有扩大产能或增加产线的意愿,“新三样”及新赛道上的企业尤其如此。
近期发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也印证了这一态势——
一季度,民间投资同比增长0.5%,增速比前2个月快0.1个百分点;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11.9%,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增长8.1%;
一季度,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快3.4个百分点,前2个月规上私营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2.7%;
一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达89.3,比上季度上升0.2个点,高于2022年同期水平,与2023年同期持平;
3月末,民营企业贷款增速快于全部贷款增速;当前获得贷款支持的科创企业中,九成多是私人控股企业……
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司长翟善清说,今年以来,各地区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及配套举措,增强民营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支撑民间投资继续恢复。
但从中小企业发展数据看,一季度数据仍处于景气度以下,折射投资预期有待进一步稳固。
记者在调研中也发现,经济形势回升向好的当下,企业投资心态“冷热不均”,有的意愿积极,有的仍在观望,市场需求不足、行业竞争加剧成为企业普遍反映的压力。
福建一家从事出口鞋服生产的企业负责人说,虽然一季度海外市场需求比去年明显好转,但企业并不敢轻易投资扩产。“还要再看看订单增加态势能否持续。”他说,面对市场回暖,只能先喘口气,想“深呼吸”还要再等等。
中国建设银行泉州分行相关负责人说,从分行掌握的数据看,今年以来企业信贷规模增长明显,说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扩张态势不错。但从结构看,短期流动性贷款居多,中长期项目贷款并不多,且以大企业为主。
去年至今,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给企业吃下“定心丸”: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意见,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31条举措;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推出25条举措加强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国家发展改革委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针对民营企业痛点难点更有针对性提供服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对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作出部署……
新加坡《联合早报》近日援引有关专家分析称,中国国内供需有所改善,企业信心正在恢复,消费和投资意愿不断增强。
内外兼修
如何更好提振企业投资信心?
武汉新华扬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祺从没想过,企业能像网购一样,快捷找到资源和合作伙伴。
2023年底发布技术研发需求,2024年3月合作项目开发……在湖北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上,清晰记录着企业与研究所达成技术合作的全流程。“当时,我们发布了需求信息,没想到通过平台线上线下供需撮合,很快完成了对接,解决了我们项目的关键技术难题。”陈祺说。
在这一平台上,各方可以实现技术、人才、金融、场景等四类需求对接。“平台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让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从管理与被管理转向了风险共担、互相促进发展的关系,助力各方实现共赢。”湖北武汉东湖高新区科创局有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建立以来,共促成142项企业技术研发需求合作,其中近80%为中小民营科技企业,通过技术“揭榜挂帅”政策引导,与企业共担研发风险,带动新增企业研发投入达到6.26亿元,政策资金引导撬动比例达到1∶5。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说,提振民营企业投资信心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政策、资金、项目等硬支持,更需要稳定预期、公平竞争、法治环境和良好服务的软支持。
一场场政企“双向奔赴”的早餐会、恳谈会,让企业诉求更快得到倾听和落实;推出企业投资产业链地图,帮助企业更快找到投资合作方;为企业“量身定做”特色金融产品……各地行动释放出鲜明信号:助力企业放开手脚、轻装上阵,积极投、有力投、放心投。
聚焦民营企业急难愁盼,各地各部门也在加快行动——
国家发展改革委多次召开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现场会,精准推动解决本地民企反映的问题诉求;六部门联合修订发布管理办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运营;中国人民银行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领域技术改造等的金融支持力度……
为保障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用地需求、能耗需求,安徽提出“3个70%”要素保障机制;针对民营企业“不能投”“不敢投”“不愿投”等问题,浙江提出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清单、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项目清单等“三张项目清单”;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江苏提出发挥政府性融资机构作用,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担保业务比重原则上达到80%……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消息,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显示,截至2月底,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的项目超1600个,总投资规模2万多亿元。
采访中很多企业表示,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当下,企业更需激发内生动力,主动出击,应对压力和挑战。
向“新”前行
打开民企发展更广阔空间
铆足干劲,主动作为,更多企业正提前布局,向“新”发力,拓展更广阔发展空间。
勇于创新,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寻找新赛道。
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园区内,“构建地球上第三种交通生态”的标语随处可见。一个个大小不同、造型各异的载人飞行器,带着未来感扑面而来。
“我们致力于研发300至3000米飞行高度范围内的载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实现城市内及城际的中短程低空通勤,开车2小时的路程未来可能只要飞10分钟。”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贾思源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根据工信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方案,到2030年,通用航空装备将全面融入人民生产生活各领域,成为低空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
湖北黄石,宏和电子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园。偌大的玻璃纤维布生产车间,400余台数字化机器飞速运转,“吐”出一张张薄如蝉翼的透明“布”料。
这是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玻纤丝织成的玻纤布,广泛应用于手机板、汽车板等领域。公司总经理助理马占勇说,工厂产值预计比去年增长7000万元。公司总部还计划加大投资,针对服务器、机器人等领域提前布局。
锐意进取,在挖掘和激发新需求中开拓新市场。
在7个国家有9个生产园区、19家工厂、11个研发中心、20余个销售分支机构,辐射亚洲、欧洲和北美……在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上海保隆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产业地图上,不同颜色的点标注着这家企业的全球化步伐。
“去年9月,我们位于匈牙利的欧洲研发制造中心正式启用,正在规划建设二期厂房,后续用于空气悬架生产。”保隆科技董事长张祖秋说,靠近市场本地化研发生产,加强与海外伙伴合作,将帮助企业提升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开拓更大海外市场。
深挖内需潜力,主动布局全球,积极拓展多元市场正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
专注于生物医用材料生产的山东纳美生物集团有限公司,近年来坚持研发创新和技术迭代。“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我们正在把生物纳米纤维材料应用到化妆品、药品上,探索更广阔的市场。”公司总经理刘景君谈及未来,信心满满。
既有政策供给,也有改革举措,展望未来,前景广阔。
根据国务院此前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7大领域的设备更新,有望形成年规模5万亿元以上的大市场,为相关行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聚焦民营企业核心关切,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加快推进,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推动民营企业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