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网络办公成为人们的首选。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各直属单位一方面加强疫情防控,一方面利用新技术开展网上办公,保障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居家办公,防控生产两不误
2月24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召开全局疫情防控视频工作会议,在局机关设主会场,局各直属单位设视频分会场,通过地质云视频系统接入,总计31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由发展研究中心开发的地质云网上平台,向社会提供各类地质信息产品服务,包括1.5万个资源环境信息产品、500万件馆藏地质资料、100万个钻孔数据、37万米重要岩芯图像数据、上百万地学文献等,让地质工作者真正做到了在家可以上山入地。另外,地质云平台针对局属单位开通了网上办公功能,可在线开展地质调查业务协同与管理、信息共享协同办公等服务。
全国地质资料馆积极在网上开展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工作,全面推进地质资料网络订单服务,登录该馆网站即可提交地质资料索取申请。据了解,全国地质资料馆已向社会提供各类地质资料服务近百人次,提供地质资料170份次、724件次,提供服务的领域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西气东输工程地灾评估、城市地质调查、高速铁路勘察设计、黄河流域水文地质调查、铀矿资源国情调查与评价、地震调查、区域地质调查、页岩气调查及煤矿安全等。
在电子资源服务方面,文献中心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了维普、万方以及Elsevier、Springer、Wiley、SEG等数据库部分专题信息资源,同时联系中国知网CNKI提供了疫情期间的试用账号,开通了期刊、硕士、博士论文的全学科使用权,有效保障了电子资源的远程服务,为科研人员居家办公远程使用文献提供了便利。
在资源采集与加工方面,该中心通过网络查找整理了科研人员需求的国内外地学相关文献书目,查重?后由书商配送,满足了科研人员的需求;在做好国际交换机构沟通联系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国际网络资源的获取力度,做到了疫情防控期间地学文献资源的有序收集。
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利用互联网技术做好数据支撑,发布了成都地调中心资料清单,项目人员自行查询,地质信息室为项目人员提供预约服务;提供疫情期间地质图书馆的访问和使用方法,方便业务人员及时有效获取相关资料。该中心依托地质云平台,对本单位地质云节点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技术支持,加快数据产品申请的审批,提供高效服务,加强疫情期间保密工作管理;在线开展地质调查业务协同与管理,组织技术人员解决外网访问地质云业务网问题,编写使用手册,实现在线项目实施方案填报、审批等项目管理工作。
疫情期间,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实行弹性工作制+网络化办公相结合的办法,及时为业务人员提供网络技术支撑服务,充分利用好地质云平台,在居家隔离的同时扎实推进工作,确保了疫情防控与重点工作推进两不误。
网络会议,搭建数字交流平台
成都地调中心强化在线会议支撑,梳理并测试网络视频会议系统,提供好视通云会议和学习强国视频会议供选择使用,并提供相关使用说明。在上级单位为其申请了华为welink系统团体用户的基础上,成都地调中心组建并测试完成了本单位组织框架、各部门负责人用户账号建立和设置,开展了多次试用测试,满足了当下居家办公的需求,为下一步网络视频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联合中国矿业报社、中国矿业联合会矿业生态产业工作委员会主办了西北地质大讲堂系列讲座。该活动最高在线人数达8974人,累计观看次数20759次,参加培训人员除西北五省地勘单位等受邀单位外,湖北、江西、山东、广东、西藏等省区的地勘单位也积极参与其中。
培训期间,科技人员在线提问,专家进行同步解答和指导,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氛围。该活动创新了地质科技在线化培训模式,为西北地质大讲堂后期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网络安全,为居家办公保驾护航
正值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病毒的时刻,另一种病毒也在悄然扩散。据网络媒体报道,目前在全球各地已经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病毒程序,它们被黑客伪装成为与新冠肺炎疫情有关的合法信息,如冠状病毒、疫情、武汉等热点词汇借可疑文件充斥网络空间,让用户真假难辨。为此,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信息所及时出台《关于充分发挥信息化作用助力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充分发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优势,迅速行动,增加功能,扩展服务,保障信息基础设施及关键应用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同时,该局信息所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广东省网安中心的要求,组织开展了网站、信息网络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网络安全检查工作,以及全局干部职工的政务邮箱、公共网络商业邮箱排查工作,达到了以查促学、以查促教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了全体干部职工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意识。
非常时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各直属单位顺势而为,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将创新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理念贯穿于日常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们相信,地质调查决策智能化、办公远程化、设备数字化的时代将很快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