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全国原煤产量完成38.5亿吨,同比增长4.0%。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8.6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3.3%。其中,煤炭消费量增长1.0%,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7.7%,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
透过数据,中国煤炭建设协会副理事长徐亮分析认为,2019年煤炭市场运行基本平稳,煤炭供应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消费总量由高速增长转为理性回归。其背后,煤炭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大型矿井比重上升、产业集中度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得益于结构调整
煤炭生产更加集中
作为能源安全的“压舱石”,煤炭行业的表现直接关系国民经济全局。刚刚过去的一年,供应是否平稳,市场走势如何?
数据最能直观反映一个行业的实际状况。信达证券统计显示,历经前4个月的“低谷”,自去年5月起,原煤产量均维持在3.1亿吨以上,且增速大幅提升。以此为基础,供给端的可供性持续增强,一是向大型生产企业集中,二是向晋陕蒙等主产地集中。
以产地情况为例,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25个产煤省份的煤炭产量合计同比增长4.2%。但其中,仅有8个产煤省份实现增长,其余17个省份的产量均为下降。
“包括生产和在建矿井在内,千万吨级煤矿由2017年的70座增至79座,亿吨级企业产量占全国比重由2016年的31.78%提至33.17%,千万吨级企业的比重也有增加,产量进一步向大型煤矿集中。除了产量占比快速提升,晋、陕、蒙、宁地区煤炭建设产能达到8.2亿吨,占全国建设产能的比重为78.07%,而西南部地区煤炭建设产能仅为1.03亿吨。未来,新增产能也将主要集中在‘三西’地区。”信达证券相关负责人称。
个体表现也反映出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截止到3月6日,已有20余家煤炭上市公司发布2019年业绩快(预)报或年度数据。记者梳理发现,业绩分化更加明显。诸如中煤能源、露天煤业、平煤股份等企业,利润预增幅均达到20%以上。其中,中煤能源业绩同比预计增长60.1%-71.8%。
“2019年,公司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先进产能进一步释放,产业布局结构和产品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谈及原因,中煤能源同样归结于“结构调整”。
徐亮也称,到2020年,煤企数量将进一步减至3000家以内,大型现代化矿产成为生产主力。“目前,总量去产能任务基本完成,但优质产能发挥、优质资源配置需要更长时间,现阶段进度稍微偏慢。因此,2020年将延续系统性、结构性去产能,及系统性优产能为主的政策。”
克服短期影响
供求关系将趋于宽松
产量稳步增长,为供应提供有力支撑。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今年仍将延续总体平稳的局面。尤其进入“后疫情阶段”,供需有望再度走向宽松。
“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煤炭市场运行轨迹,具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中国煤炭市场网副总裁、秦皇岛煤炭协会副会长李学刚认为,第一阶段,即疫情发展和结束后的一段时期,短时间内生产、供应不畅,加上需求集中释放,导致供应收缩、价格上涨。“目前,第一轮涨价已经结束。”
随着产量恢复到正常水平,市场将呈现由“资源偏紧-供需适配-适度宽松”的转变。李学刚进一步表示,疫情影响只是煤市运行大势中的插曲,预计在“后疫情阶段”,供求关系将再度转向平衡或略显宽松。特别是在较强经济政策的支持下,动力煤市场需求和价格或将好于预期。
这一说法,得到平安证券分析师陈建文的赞同。在其看来,过剩与稳定是2020年煤炭行业的两大关键词,“前者是指市场整体供大于求,后者是指煤价稳在绿色区间。”
陈建文表示,全球及国内经济增速或继续放缓,能源需求增速也将回落。而我国煤炭消费主要用于电力、钢铁、化工及建材四大行业。根据预测,今年的电力消费增速维持低位,钢铁、建材行业煤炭消费持平,化工消费增速有所上涨。“在产能产量继续释放、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的同时,需求增速放缓,供需将逐步转向过剩。而在长协、库存等制度下,煤价可保持稳定,不排除略有下降的可能,总体维持在绿色区间。”
上述信达证券人士也称,“供需再平衡”是2020年的主线。但也要看到,在西南、东北地区,结构性缺煤的问题持续存在。“我们统计发现,湘鄂赣三省每年的供需缺口在2.6亿吨左右,黑吉辽在1.3亿吨左右,主要均靠外省调入解决煤炭缺口问题。随着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这一问题将更加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