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床患者抢救,除颤、心肺复苏,经过半小时的抢救,最终还是宣布死亡。10分钟后,3床电铃响,患者发烧难受,体温39度,看着这位大叔难受的样子,我上去安慰他,为了保持安全距离,我隔着1米远说,‘大叔你多喝点水,医生一会儿就给你开药,坚持’。我的声音微微颤抖,大叔听了轻轻点头。”
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焦煤公司中央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队员张巧珍在微信朋友圈记录着战“疫”动态。
作为河南省焦作市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焦煤中央医院的4名“白衣战士”义无反顾驰援武汉,奔赴疫情的最前线——武汉市同济医院中法新城C7东病区。
同时间赛跑 与疫情搏击
“在这里,我们最大的感触就是时间不够用,身为医护人员你要时刻准备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战斗中,虽然是晚上9点的班,但可能要提前六个小时到岗。”焦煤中央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队员梁燕说。
同时间赛跑,与疫情搏击。这是4名“白衣战士”身在武汉最切身的感受。为保证医护人员的安全,他们从住宿的地方到达同济医院中法新城病区每次都要提前一个半小时出发,半小时是路上的时间,一个小时是穿防护装备的时间。
“全套装备包括2个帽子,2个口罩,5层手套,3双鞋套,防护衣、隔离衣各1套,护目镜1个,防护面屏1个。当把所有装备穿戴整齐后,医护人员已经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了。”焦煤中央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队员李田净说道。
穿戴好防护装备后,真正的战“疫”才刚刚开始。
“41床患者氧饱和度不好,快换高流量氧疗,这个管路不对,怎么接不上?”
“我是呼吸治疗师,我看看,这是一个多用管路,需要拆开再组装,谁帮我一下,我的护目镜全是雾看不清。”这是焦煤中央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队员兰福旭经历的一幕。
呼吸机、高流管湿化器医护人员也许都会使用,但在武汉疫区,呼吸机的报警声、监护仪的滴滴声、病人的咳喘声此起彼伏,再加上医护人员在高密度防护装备下,他们的可视度、听觉、操作度都大大降低,身为医护人员的他们只有与时间赛跑才能及时救治饱受病毒折磨的患者,确保病患被一点点治愈。
最终,在河南医护人员的配合下,41床患者的高流量氧疗管路接好了,患者的氧气饱和度稳定了。
一句武汉话 拉近医患距离
“阿姨,您今天状态不错,要继续加油,多喝水,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出院。”张巧珍查看患者时用武汉话鼓励她。
“小姑娘,我来看吧,你们冒着生命危险来照顾我们,你们辛苦了。”一位病患在看到李田净隔着防护服艰难地查看患者体温时主动帮忙。
焦煤中央医院4名医护人员所在病区住的都是危重患者,很多患者说的是武汉方言,不少高龄患者口音很重。他们在和患者沟通的时候往往需要说好几遍,还要用上肢体语言。
“在病区,我们学习了简单的武汉话,鼓励患者坚定战胜病毒的信心。”身为焦煤中央医院援鄂医疗小组组长的张巧珍说。
焦煤中央医院医疗队在武汉的14天里,每天都要对重症病人的病情进行巡视观察,不间断吸痰,及时对病患高流量呼吸机和无创呼吸机的佩戴、参数进行调整,准确无误地给患者发口服药等。这些操作都是在穿着厚厚的防护装备的情况下进行的,每天换班,汗水都能湿透衣服。
“让病患与亲人团圆是我最大的心愿和快乐!”张巧珍说。
河南战队扩编 隔空传输经验
“高流量管路湿化器不滴水,用一个注射器往通气孔里打空气就好了,给灭菌注射用水加压……”
“医院的高流量管路、无创呼吸机管路是一体的。”
“最重要的是在疫情防治现场不能让自己身体的任何部位裸露在外,防护服穿着时要注意手部等细节,相互之间要认真检查,务必做好防护。”这是兰福旭为河南省刚到武汉驰援的10名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时的一幕。
“我就是想把自己的一点经验分享给新来的医护人员,让他们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做好防护,更好地救治患者。”兰福旭说。
焦煤中央医院4名“白衣战士”不但在武汉前线与疫情生死相搏,还时刻关注着家乡的抗“疫”战况。
阻击疫情,离不开第一手资料。为此,焦煤中央医院援鄂医疗队利用休息时间,每个人定期将自己在武汉病区的治疗感悟、治疗经验及时传递给焦煤中央医院,供全院奋战在战“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学习、借鉴,共同抗击疫情。